首页> 全部小说> 军事历史> 新溯历史

>

新溯历史

热爱生活的情者著

本文标签:

主角希尔伯特保罗的军事历史《新溯历史》,文章正在积极地连载中,小说原创作者叫做“热爱生活的情者”,故事无删减版本非常适合品读,文章简介如下:这是一部讲述中外古代历史的一部书,根据真实历史所写,所写的材料都源自一些史书,并加以对当时时代的推测而添加,总体来说就是客观的描述历史...

来源:fqxs   主角: 希尔伯特保罗   更新: 2023-12-10 22:09:40

在线阅读

【扫一扫】手机随心读

  • 读书简介

以希尔伯特保罗为主角的军事历史《新溯历史》,是由网文大神“热爱生活的情者”所著的,文章内容一波三折,十分虐心,小说无错版梗概: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阿尔法离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认为电子像太阳系的行星围绕太阳转那样,围绕着原子核旋转。星系模型很快就遇到了大麻烦。根据经典电磁理论,绕核旋转的电子会发射出电磁辐射而损失能量,瞬间便掉进原子核里。行星原子模型明显与实际情况相悖,卢瑟福对此便很是头疼...

新溯历史第2章 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史在线免费阅读

原子,是化学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类型。既然第一章谈了一位数学家希尔伯特,那么,这一章便和看官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1803年,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实心球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不可再分的坚硬实心小球,并且是第一次将原子从哲学带入化学研究中,让化学从古老的冶金术中摆脱出来。

而大约又过了100年,在1903年,J.J.汤姆森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圆面包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小球,电子镶嵌在这个小球里面,并在其平衡位置上做微小振动。就是可以把这个模型想象成西瓜籽分布在西瓜瓤中,叫“西瓜模型”也可以。J.J.汤姆森提出的葡萄干原面包原子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核理论打下了基础。

1909年,汉斯.盖革和恩斯特.马斯登(Jishi.Y)在欧内斯特.卢瑟福的指导下,用阿尔法射线轰击博金箔,并发现绝大多数的阿尔法离子都照直穿过,偏转很小,大约有18000的阿尔法离子会发生大于90度,甚至等于150度的大角散射。依据葡萄干圆面包模型,阿尔法离子应当被全部反弹回来,而不是穿“墙”而过。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阿尔法离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认为电子像太阳系的行星围绕太阳转那样,围绕着原子核旋转。

星系模型很快就遇到了大麻烦。

根据经典电磁理论,绕核旋转的电子会发射出电磁辐射而损失能量,瞬间便掉进原子核里。行星原子模型明显与实际情况相悖,卢瑟福对此便很是头疼。

在1912年,玻尔在卢瑟福行星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就是假设电子在核外的轨道是分离的、不是连续的,也就是量子化的。量子轨道原子模型将量子假说推广到原子内部的能量,假定原子只能通过分离的能量子来改变它的能量,即原子只能处在分离的定态轨道之中,且最低的定态就是原子的正常态。

在1962年的时候,奥地利学者薛定谔在德布罗意关系式的基础上,对电子的运动做了适当的数学处理,提出了二阶偏微分的薛定谔方程式。这个方程式解的模的平方,用三维坐标图形来表示,就是电子云。电子云,是用统计的方法,对电子核外空间分布方式的形象描绘。电子有波粒二象性,不像宏观物体的运动那样,具有确定的轨道,只能知道他在某处出现的几率有多少。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几率,用小白点的疏密来表示,在小白点稀疏的地方,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小;在小白点密集的地方,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大。这也就导致他看上去就像一片带负电的云状物,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所以叫它电子云。

在微观量子世界里,人类只能依靠模型来理解亚原子粒子。而模型更接近于真实,人们甚至觉得,模型就是真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模型能够解决不同的问题。我们不能说现在的模型永远是对的,而以前的模型就绝对是错的,因为谁也不知道微观量子世界的“真实”究竟是什么,它像什么,昨天讨论“反对绝对真理是科学的基本精神”,有的朋友表示不服,原因在于他们还停留在经典物理学的思维模式之中,还没有接受“观察者不能独立于被观察对象”的量子力学认识论,所以陷入反对“反对绝对真理”的思维陷阱而不能自拔。

这便是原子结构模型,早期的发展历程了。

小说《新溯历史》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